當前位置:首頁 > 教師資格證 > 歷年真題

2022年上半年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筆試真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我國第一位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并出版 《新教育大綱》的教育理論家是(   )。

A.楊賢江

B.陶行知

C.黃炎培

D.李大釗

【答案】A

【解析】中國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教育學是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

 

2.1762年,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發表的系統闡述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著作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太陽城》

D.《愛彌兒》

【答案】D

【解析】A《理想國》是柏拉圖的著作;B《巨人傳》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家拉伯雷創作的諷刺小說;C《太陽城》是意大利早期空想共產主義者康帕內拉創作的對話體游記,也是一部政治學著作。

 

3.有的人在逆境中奮起,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有的人在順境中如魚得水;有的人在順境中卻虛度光陰。這種現象說明(   )。

A.順境有利于人的發展

B.環境好壞決定人的發展

C.逆境有利于人的發展

D.人對環境影響有能動性

【答案】D

【解析】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個體發展中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外界的環境只是為個體提供了外在條件,這些條件能否發揮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發揮作用,最終取決于個體自己。

 

4.教師以自身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旨在改進教育實踐,而不在于理論構建的研究屬于(   )。

A.實驗研究

B.行動研究

C.調查研究

D.個案研究

【答案】B

【解析】行動研究是指實際工作者(如教師)基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及本單位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的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研究方法。

 

5.“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經濟,教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杠桿”,這說明教育具有(   )。

A.科學性

B.階段性

C.生產性

D.獨立性

【答案】C

【解析】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有效形式;教育是創造和發展新的科學技術的重要基地;

 

6.“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發展的成熱機制”抓住發展的關鍵時期,不失時機的泵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進學生發展,這反映了人的身心發具有(   )。

A.順序性

B.穩定性

C.不平衡性

D.個別差異性

【答案】C

【解析】個體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發展速度,在不同年齡階段變化是不平衡的,例如身高體重在某一階段會得到爆發式的增長,但在其它階段則表現得較平緩;其次是不同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例如感知能力成熟在先,情感等方面的成熟則較晚。

 

7.《中華---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要求“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   )。

A.強制性、普及性、免費性

B.強制性、基礎性、普及性

C.基礎性、普及性、免費性

D.基礎性、強制性、免費性

【答案】A

【解析】注意與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計劃的特征(強制性、普及性、基礎性)區分。

 

8.目前,我國中學實行的課程管理體制是(   )。

A. 國家統一管理

B.     地方與學校共同管理

C. 學校自主管理

D.     國家,地方與學校三級共同管理

【答案】D

【解析】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即國家制定課程發展總體規劃,確立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劃符合不同地區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與選用;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

 

9.由教育家洛扎諾夫創立,注重強化聯想,堅持理智與情感、有意識與無意識的結合,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效地接收更多信息的教學方法是(   )。

A.范例教學

B.發現學習

C.暗示教學

D.非指導教學

【答案】C

【解析】暗示教學法也叫“啟發式外語教學法/啟發教學發”。洛扎諾夫認為,參與學習過程的不僅有大腦,還有身體;不僅有大腦左半球,還有大腦右半球;不僅有有意識活動,還有無意識活動;不僅有理智活動,還有情感活動。

而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的學習,總是把自己分成幾部分:身體、大腦兩半球、有意識和無意識、情感和理智等,它們總是不能協調,甚至相互沖突,因而大大削弱了人的學習能力。暗示教學法就是把這幾部分有機地整合起來,發揮整體的功能,而整體的功能大于部分的組合。

A.范例教學-瓦·根舍因;B發現學習-奧蘇伯爾;D羅杰斯的學生中心模式又稱非指導教學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教師最富有意義的角色不是權威,而是“助產士”與“催化劑”。

 

10.把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年級,在一節課內由一位教師對學生進行直接教學與布置、完成作業輪流交替的教學組織形式是(   )。

A.合作學習

B.復式學習

C.小班教學

D.分層教學

【答案】B復式學習。本題考查復式教學的定義。

 

11.在學習文化建設中,讓學校里的每一面墻壁都開口說話,這體現的德育方法是(   )。

A.說服教育法

B.實際鍛煉法

C.情感陶冶法

D.自我修養法

【答案】C.情感陶冶法。

【解析】A說服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

B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的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C陶冶法是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D自我修養法又稱品德修養指導法,這種方法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其自我意識及其自我修養能力的提高,調動他們自覺主動地接受教育

 

12.李紅看到王強經常幫助同學而受老師的表揚,因此他也愿意幫助同學,這種現象主要體現了哪種強化方式(   )。

A.負向強化

B.間隔強化

C.自我強化

D.代替強化

【答案】D

【解析】替代強化。替代強化是指學習者通過觀察榜樣受到強化而受到強化,根據題干信息,李紅看到了榜樣“王強”得到了老師表揚,所以她也想像王強一樣得到老師表揚,從而也愿意幫助同學,這屬于替代強化,故選D。

 

13.劉杰學過物理平衡的概念,促進了他對化學平衡概念的理解。這種遷移屬于(   )。

A.負向遷移

B.順向遷移

C.垂直遷移

D.逆向遷移

【答案】B

【解析】順向遷移。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而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根據題干信息,劉杰先前學習了“物理概念”,后繼學習了“化學概念”,題干表述的是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的影響,屬于順向遷移,故選B。

 

14.郭老師上課時,邊講課、邊板書、邊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反映了那種注意品質(   )。

A.注意的穩定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范圍

D.注意的轉移

【答案】B

【解析】注意的分配。根據題干關鍵詞,“邊......邊......”表明郭老師的注意分配品質比較好,故選B。

 

15.進入初中后,趙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常無故 的興奮不已,轉而又哀傷憂愁,這反應了青少年情緒發展具有(   )。

A.彌散性

B.閉鎖性

C.波動性

D.感染性

【答案】C

【解析】波動性。根據題干信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說明趙東情緒具有動蕩性或波動性特點,故選C。

 

16.李玲遇事常拿不定主意,錯失良機。這主要反映了她意志品質的那一特點(   )。

A.果斷性

B.獨立性

C.堅韌性

D.自制性

【答案】A

【解析】果斷性。根據題干信息,”拿不定主意“說明李玲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屬于意志的果斷性差。故選A。

 

17.廖老師在心理輔導課上經常使用文具、卡片等物品作為獎勵替代物的改變學生的行為,這種做法屬于(   )。

A.認知法

B.代幣法

C.脫敏法

D.消退法

【答案】B

【解析】代幣法。根據題干信息,以”文具、卡片“等物品作為獎勵,屬于代幣獎勵法,故選B。

 

18.陳亮一想到明天要在課堂上就坐立不安,感到心跳加快,臉紅,出冷汗。這種表現屬于(   )。

A.抑郁

B.妄想

C.強迫

D.焦慮

【答案】D

【解析】焦慮。根據題干信息,”坐立不安、心跳加快“屬于焦慮情緒反應,故選D。

 

19.鄭老師通過讓全班同學觀看“某中學生為了減輕媽媽的辛勞,時常為加班晚歸的媽媽做好飯的視頻,讓學生學會孝敬長輩,這種品德修養發放屬于(   )。

A.樹立榜樣

B.有效說服

C.群體約定

D.價值辨析

【答案】A

【解析】樹立榜樣。根據題干關鍵信息,鄭老師組織全班觀看”某中學生“的孝心事例,屬于榜樣示范,故選A。

 

20.語文課上,張老師非常注重營造寬松的氣氛,鼓勵每個學生自由表達,并建設性地吸引學生地觀點以幫和指導學生。這種課堂管理方式屬于(   )。

A.民主式

B.權威式

C.放任式

D.專制式

【答案】A

【解析】民主式。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寬松的氣氛,鼓勵每個學生自由表達”,可見屬于民主式課堂管理方式,故選A。

21.決定一位教師能否成功地扮演教師角色的首要條件是(   )。

A.角色意志

B.角色體驗

C.角色認知

D.角色期待

【答案】C

【解析】角色認知。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為規范的實際認識和對社會其他角色關系的認識。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一個人能否成功地扮演各種角色,取決于其對角色本身的認知程度,故選C。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22.教育必然促進社會的發展

錯誤。

①教育具有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并不一定會促進發展。不合理的教育甚至可能產生阻礙作用。

②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是多樣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3.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主要是間接經驗。

正確。

①間接經驗指他人的認識成果,主要指人類在長期認識過程中積累并整理而成的書本知識等。

在學校中,學生主要通過教師的傳授、自主的閱讀等方法去“接受”知識。

②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自活動,探索獲得的經驗。學生在學校中雖然也會進行相關活動,但不是主要的學習方式。

 

24.動機強度與學習效果成正比。

【答案】錯誤

根據耶克斯-多徳森定律,動機強度和學習效果之間呈倒U型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學習效果最優,且不同任務難度的任務對應最佳動機水平不一致,任務越難,動機越低;任務越簡單,動機越高。因此,題干說法是錯誤的。

 

25.情緒與認知是互不影響的心理過程。

【答案】錯誤

情緒和認知是可以相互影響的,比如認知過程是情緒過程的前提和基礎,比如知之深則愛之切。同樣情緒也會反作用于認知過程,比如耶克斯-多徳森定律,適當的情緒喚醒有利于認知活動。同時消極的情緒也會影響認知過程。因此題干說情緒和認知是互不影響關系是不對的。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制約課程內容選擇的因素。

答:影響課程內容選擇的因素包括:

(1)社會需求

社會時代發展的狀態與需要,是形成不同時代學校教育課程總體結構體系重大差別的重要原因。

(2)學科知識水平

課程的編制應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知識結構的內在邏輯性,以保證學校課程的科學性、系統性。

(3)學習者身心發展特點

學習者身心發展的需要既具有年齡階段的差異性,又具有個體間的差異性。因此,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必然要考慮學生的情況。

(4)課程理論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理論基礎上的課程論及課程的歷史傳統,對課程產生重要的結構性影響。

 

 

27.簡述貫徹啟發性教學原則的基本要求。

答: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原則的貫徹要求如下:

(1)明確學習的目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師的講授應該強調重點、難點、關鍵點;

(3)設置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讓學生動手,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5)發揚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28.簡述皮亞杰認知發展階段論。

答:皮亞杰兒童認知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客體永久性”。 

(2)前運算階段(2-7 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泛靈論、自我中心、思維不可逆、缺乏守恒性等等。 

(3)具體運算階段(7-11 歲),其主要的思維特點:去自我中心性、守恒、可逆性等等。

(4)形式運算階段(11、12歲以上),其主要的思維特點:抽象邏輯思維、進行假設—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可逆與補償、思維的靈活性等等。

 

29.簡述教師自我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

答:教師自我促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如下:

(1)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同時能接納并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

(2)掌握自我調節策略

教師一方面可以從認識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緒的原因,看自己的反應是否合理、適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可能發生的沖動行為,采取合理手段疏導情緒。

(3)加強鍛煉,保持健康

教師要妥善安排時間,加強身體鍛煉,合理分配精力,科學安排工作。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30.材料:在我擔任初二(5)班班主任的時候,有次家校聯系日,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到我的辦公室找我談話。期間,家長不停數落孩子,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孩子一直低著頭。由于我在班上對這個學生也比較關注,盡管他成績靠后,但是有一些長處,所以待家長說完后,我馬上說道:這孩子最近在學校表現應還不錯,學習的勁頭也有,也能認真聽課,我想以后成績肯是會有進步的”。說完,那孩子抬起頭來,看了看我,他的眼睛里含著淚水. . . .

  在那以前,我很少正面表揚過他。這個孩子平時挺踏實。樂于幫助同學,也有一定上進心。經過這次當這家長面表揚他,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學習成績提高到了班級的中上游。所以,無論是怎樣的學生,都還是個孩子,需要鼓勵和幫助,必要的時候夸-夸學生,能給他們打不少氣。為學習增加動力。

 

問題:

(1)結合材料分析這位老師的做法貫徹哪一德育原則?(8分)

(2)闡述貫徹該德育原則的基本要求。(10分)

(1)老師貫徹了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德育原則(=長善救失德育原則)。該原則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克服消極因素。本案例中家長眼中的孩子是一無是處的,但是在老師眼中盡管該生成績靠后,但是其身上也存在一些優點,如有學習勁頭,認真聽課,樂于助人等等,因此老師當著家長的面表揚了該生的積極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學習信心,從而促進了成績的提升。為促進每一位孩子的正向成長,這一德育原則值得每一位老師學習。

(2)貫徹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一分為二”看待學生,全面分析,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優點和不足。材料中老師并沒有和家長的立場一致,全盤否定學生,而是既看到了學生成績靠后的一面,又注意到了其擁有的優點,做到了辯證地看待學生。

2)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將學生思想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材料中老師針對該生樂于幫助同學,也有一定上進心的優點,有意識地在其家長面表揚他,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致使他的學習成績提高到了班級的中上游。

3)教育者要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能力,啟發他們自覺思考,克服缺點,發揚優點因勢利導。材料中老師認為無論是怎樣的學生,都還是個孩子,需要鼓勵和幫助,必要的時候夸-夸學生,能給他們打不少氣,為學習增加動力,老師的這種做法充分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強了其自我教育能力,從而使他們克服缺點,發揚優點。

 

31.材料:王老師是一名新入職的高中數學教師,剛剛上了一周多課,就發現班上學生對她的課不感興趣,有些學生上課“開小差”,有些學生一臉困意。她原以為是這些學生對學習不積極,經深入解,發現她講的知識很多學生都已經在課下學習中掌握了,所以對自己目前講的教學內容感到太容易,覺得無聊。于是王老師大幅提升了課堂教學內容和家庭作業的程度,以為這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后果這回學生們卻反映上課聽不懂,作業不會做。王老師苦思冥想,為什么自己教學效果不好?隨后地向教學經驗豐富的張老師請教,如何把握好教學難度。張老師對王老師說:“你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問題:

    (1)請用維果茨基的理論,分析王老師的教學存在什么問題?(10分)

 

維果茨基關于教學和發展的關系,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該理論認為教學必須考慮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因此,要實現最大的教學效果,需要確定兒童的發展水平:一是現有的發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較高的水平。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了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維果斯基理論重視學生已經達到的水平,這一思想對正確理解教學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材料中王老師作為新入職的高中數學老師兩次均沒有正確把握學情,第一次低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第二次又過于拔高了知識內容。這兩種教學情境,都是沒有考慮兒童現有的學習水平,從而導致教學效果的低下,沒有成功創設“最近發展區”。而張老師提出的“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經驗,其實質就是既重視了學生已到達的水平,又考慮到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能實現的水平,符合“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符合“最近發展區”理論。

    (2)結合案例,指出如何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8分)

答: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知識水平,充分備課,尤其是備學情。材料中王老師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應該多與學生溝通,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將自己的課堂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之上。

 

教師要樹立科學的、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王老師在課堂上應重視師生間、學生間的信息交流,及時且準確地把握并調整課堂節奏。

 

注重學生主觀能力的培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一切教學都應該圍繞學生進行,王老師應樹立“以學為本”的學生觀,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和設計課堂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揚教學民主,做到啟發誘導,采用多種生動活動的教學形式。王老師作為新老師,教學靈活性不夠,需要在課堂中多種教學形式并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多向有困難的題目挑戰。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精品视频99|中文字幕日韩人妻在线视频|又爽又黄又紧的免费视频|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浙江拓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教师招聘|笔试培训|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18658103875